讓組織有一個自動運行的機制,這是管理的第一重境界。管理的第二重境界是讓每個員工都有自動運行的機制。要達到第一重境界,基本途徑是制度建設,靠的是領導者的規范能力和掌控能力;要達到第二重境界,基本途徑是動機的激發,需要綜合使用績效管理和團隊建設的手段,靠的是領導者的價值觀和激勵能力。
管理的第三重境界,也就是最高境界,是員工的自動運行和組織的自動運行相結合,互相推動,互相促進。這就好比員工不但知道怎樣看鐘,還知道怎樣調鐘和修鐘。鐘也成了智能鐘,可以根據不同場合、任務以及不同員工的特點,選擇自己的報時方式和提醒間隔。在這個過程中,文化建設和隊伍的培育與發展成為最關鍵的問題。
一旦達到了第三重境界,那么組織的管理就可以舉重若輕,收放自如。做一個閑人領導,其實不但是一種能力的考驗,看其能否建立起自動運行的組織機制,更是一種個人境界的考驗。為什么這么說呢?我們可以來分析一下。
領導者居中調度、總領全局的時候,要把自己的精力和時間逐漸從具體工作中解脫出來,要把很多執行層面的事情交給下屬去做。在這個過程中有一點是肯定的,就是下屬當中能做得跟領導一樣、能讓領導完全滿意的人不多。有些人能力不行做不好,有些人態度不行做得不主動,有些人思路不一樣做得不讓領導稱心。這個時候挑戰就來了,看著下屬不順眼,領導怎么辦?不能臨陣換將,也不能自己上陣,不但要接受這個不滿意的結果,而且在下屬完成任務以后,還要給下屬獎勵和表揚。這種情況是最考驗一個人的心胸的。
每一個領導者都應該學會接受一個不完全滿意的結果,學會安排不完全滿意的下屬去做一件讓自己不是完全滿意的事情。明知道下屬會犯錯誤,甚至連什么樣的具體錯誤都能預見到,還是讓下屬去做,鍛煉下屬,培養下屬,容許下屬犯錯誤,讓下屬在犯錯誤中成長,不斷改進工作。
如果一個領導者無法忍受這個局面,就有可能讓下屬靠邊站,自己親自動手做。于是問題就出來了。事業這么大,工作內容這么多,靠自己的力量怎么可能做完呢?
有一件事情你能做得好,那叫合格;有十件事情你能做得好,那叫優秀;有五十件事情你能都做好,那叫卓越;有一百件事情,你還想努力把它們都做好,那就叫找死!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,精力和體力更是有限的。渾身是鐵又能捻幾根釘?
管理的本質是通過別人完成任務,一定要調動別人去干。搭平臺、給機會、鼓干勁,讓大家一起為設定的目標而奮斗。所以,要用心胸去用人,去容人。心胸有多大,事業就有多大。心胸太小的人做大事業,首先對健康是一種嚴重的損害。
給下屬上發條
人為什么會工作?因為有動機。如果上級安排你做一件事情,每天做兩遍,堅持二十年天天重復,你一定會很煩。而有一件事情,你堅持了一輩子,每天至少做三次,可是每天都不煩,不但不煩,而且做的時候還特別賣力氣——這件事就是吃飯。為什么對于吃飯,每天三次一輩子都不厭煩?因為有需求!
因此,要調動人的積極性,就必須抓住需求,把完成自己設定的目標和任務與滿足他人需求相結合,這是管理者的一項重要工作技巧。這種技巧在管理學中有一個專門的詞匯來描述——激勵。激勵就相當于給鐘表上發條,給汽車安裝發動機,沒有激勵就不可能有好的業績產生。
西安培訓詳情請咨詢:北京影響力(//xa.rhrx.com.cn/index.php)
西安培訓詳情請咨詢:北京影響力(//xa.rhrx.com.cn/index.php)

收藏本站
關注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