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三次評選標準主要是以財務業績表現為準,重視每位CEO的長期表現;2015年的榜單,又增加了環境、社會與治理(ESG)的表現,占權重的20%,目的是體現一家公司的文化和價值取向。另外,2015年榜單讓1995年以前上任的CEO參選,同樣使排行榜發生了很大變化。
如何衡量CEO的價值?這一直是管理學界探討的話題,有些排行榜以公司年營業收入排行,有些排行榜以年利潤增長情況排行,《哈佛商業評論》的榜單有所不同,根據客觀數據,特別關注股東回報和公司市值這兩項指標,并盡可能考量企業的長期表現。
綜觀過去榜單,我們發現一些有意思的情況,它回答了一些長期困擾管理學家的問題。比如最佳CEO是從內部提拔還是外部引進?是否存在偉大前任CEO的詛咒?擁有MBA學位的CEO是否是股東價值的摧毀者?工科生為什么更易成為好領導?哪些國家的CEO收入最高?巴菲特為什么沒有上榜?為什么中國企業家上榜人數少?
內部CEO的表現更優秀
內部晉升的CEO是否優于外部招聘的CEO?長期以來,管理學家們一直為這個問題的答案爭論不休。但此前的研究大多聚焦于美國企業。在2013年百佳CEO排行榜中,研究人員在3143名CEO的研究樣本中發現,74%的CEO來自于公司內部。其中,印度的比例最低,為63%;日本的比例最高,為90%。從整體上看,內部CEO的表現優于外部CEO,前者的排名比后者平均高154位。這和我們在2010年的發現相似。但在大部分的國家和地區,內部提升的光環并沒有帶來更優秀的表現。只有在美國、英國和拉丁美洲,內部CEO的表現優于外部招聘的CEO;在歐洲、中國和印度,兩者的表現并無差異。一旦離開美國,影響CEO表現的因素就會發生明顯的變化。
當公司陷入危機時,外來的CEO是否更受公司青睞?我們發現,那些表現差強人意的公司,特別是美國和歐洲公司,它們雇用外部CEO的概率要略高于正常水平。但空降兵的表現卻因國家而異。在美國,他們的表現與內部CEO持平;在歐洲,他們的表現確實更好。在所有CEO剛接手時狀況不佳的公司中,外部CEO的排名比內部CEO平均高370位。
拉丁美洲的狀況卻截然相反。內部救火隊員的排名比外部CEO平均高750位。地區差異造成了如此懸殊的反差:很多中美和南美企業都是由家族控制的,還有大量企業由政府控制;家族企業和一些國有企業更重視長期戰略,投資決策更加慎重,這種經營模式讓外部CEO難以駕馭。
我們不難得出結論,在美國,不管CEO接手時公司的業績如何,外部CEO的表現都差強人意。但這種結論在其他國家和地區卻并不成立。在選擇CEO時,公司董事會應將本地區商業環境特色納入到考量中。
偉大前任CEO的詛咒
如果CEO想要創造更多的股東價值,他們應該接手一家業績不振的公司——至少這個結論在美國、中國、印度和英國是成立的。在這些國家,表現糟糕的CEO卸任后,他們的后繼者常常會有杰出的表現。但在歐洲、日本和拉丁美洲,我們卻沒有看到這樣的現象。 拉丁美洲的公司顯示出更強的業績連續性,我們認為這與當地家族企業、投資業辛迪加和政府的長期控制有關。這些公司的愿景并不會隨著CEO的更迭而改變,上述組織負責制定公司的重大決策和政策,而CEO的主要任務是執行。
MBA學位有用
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,商學院教育備受責難,人們認為職業經理人是股東價值的摧毀者。2010年我們也參與了討論,數據顯示出擁有MBA學位的CEO排名比其他CEO平均高40位。在2013年的榜單中,我們得出了類似的結果。
工科生更易成為好領導
2014年榜單中,有24人擁有工學學士或碩士學位,29人擁有MBA學位,8人二者兼有。工科出身的CEO執掌科技公司并不新鮮,但工科背景的領導者在其他類型的企業也干得不錯,例如酒業巨頭百威英博的卡洛斯·德·布里托、金融服務公司美國洲際交易所的杰弗瑞·斯普雷切、保險公司Sampo的卡里·斯塔迪等。
工科出身的企業領導者有何優勢?“學工科的人更腳踏實地。”哈佛商學院院長尼廷·諾利亞說,他擁有印度孟買理工學院化學工程學士學位。“工科是一門關于事物如何運轉的學問,工科教育教給你如何讓事物正確運轉,無論是一臺機器還是一個組織。工科思維促使你高效、可靠地做事,努力拿出有說服力的結果,并注重風險控制;工科背景的企業領導者能兼顧成本和績效。這些都是組織管理中至關重要的原則。”
高管人才顧問、史賓沙公司北美地區CEO業務負責人詹姆斯·希特林從榜單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規律:相比內部提拔的CEO,外聘CEO中擁有工科學位的比例更高。“據我了解,”希特林說,“如果董事會決定冒險從外部招聘CEO,有工科背景的候選人會讓他們更放心。”原因何在?希特林認為,工程師擅長“建筑式思考”及邏輯地解決問題;但在時尚或廣告等創造性領域,工科背景可能會讓候選人減分。
美國CEO收入更高
入選2014年榜單的CEO中,美國CEO平均收入為1210萬美元;其他國家CEO(不包括薪酬信息不公開的CEO)平均收入為640萬美元。收入最高的前10位CEO都來自美國公司。“這與我們多年來觀察到的相一致:美國CEO的確收入更高。”Equilar公司治理研究負責人亞倫•博伊德(Aaron Boyd)說。CEO總薪酬包括年薪、獎金、獲贈股票、期權及其他項。美國與其他國家CEO薪酬包最大的區別在于股票和期權的數量:如果股市向好,這部分薪酬將尤其有分量;如果CEO所在公司股東回報較高,CEO將從所持股份和期權中獲益更大。
巴菲特為何沒入榜?
沃倫•巴菲特在伯克希爾•哈撒韋公司任CEO長達45年,一向以創造高額股東回報而為人稱道。為何他沒能出現在2015年的排行榜中?事實上,他與前100名榜單失之交臂,位列第101。如果僅按照股東回報排行,巴菲特的排名非常靠前,但我們這次使用的排名方法中有兩個因素致使他排名下降。
其一是我們為在任20年以上的CEO計算財務表現的方法。我們的3個財務指標之一是行業調整后匯報,用以避免對恰巧身在熱門行業的CEO做出過度評價。行業調整后回報只有1995年后的數據,對于之前上任的CEO,我們也只能從1995年1月1日開始計算其財務回報。(前幾年的排行榜未將1995年以前上任的CEO納入評選范圍。)因此,從1995年開始計算Berkshire的回報,就忽略了他前25年創造的價值,而即便如此,他的總體財務表現仍在我們評估的907位CEO中位列第23。
其二是伯克希爾的ESG表現。就這個指標而言,巴菲特在我們評估的907位CEO中位列第798。計算ESG分數的研究公司Sustainalytics稱,巴菲特此項排名偏低,部分原因是Berkshire的治理及社會政策公開度很低。另一個問題是Berkshire將ESG問題與投資選擇相結合的方式。Sustainalytics發現,與同類控股公司相比,Berkshire在投資對象中較少提倡可持續性發展。所以,雖然ESG表現在CEO總排名中的比重僅為20%,但巴菲特ESG排名太低,足以讓他掉出前100名。
為什么中國企業家上榜人數少?
在2014年和2015年榜單中,中國企業家都比較少,內地企業家中只有馬化騰進入2015年榜單。原因何在?主要是后兩次榜單的樣本為標準普爾全球1200指數成分企業,這跟2013年的榜單評選有所不同。2013年的榜單除了標準普爾全球1200指數,還包括標準普爾CNX 500指數、上海和深圳股票交易所指數、MSCI新興市場500指數和標準普爾BRIC40指數。
后兩次榜單沒有引入上海和深圳股票交易所指數,導致2014和2015上榜的中國企業CEO的數量大幅減少——2013年上榜的有7人,2014年上榜的有聯發科蔡明介、中國旺旺控股蔡衍明、中國銀行(香港)和廣北等3人,2015年上榜的有鴻海精密董事長郭臺銘、騰訊CEO馬化騰和港華燃氣陳永堅。
關注官方微信:北京影響力培訓,了解更多精彩內容

收藏本站
關注
